推广 热搜: 作文  学习方法  小学  方法  语文  中考  励志  初中学习方法  高考  高中学习方法 

高中二年级化学必修三要点概括

   日期:2021-01-19     来源:www.vqunkong.com    作者:智学网    浏览:542    评论:0    
核心提示:在学习新常识的同时还要复习以前的旧常识,一定会累,所以应该注意劳逸结合。只有充沛的精力才能迎接新的挑战,才会有事半功倍的

在学习新常识的同时还要复习以前的旧常识,一定会累,所以应该注意劳逸结合。只有充沛的精力才能迎接新的挑战,才会有事半功倍的学习。智学网高中二年级频道为你整理了《高中二年级化学必修三要点概括》期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

  1、化学能与热能

  (1)化学反应中能量变化的重要原因:化学键的断裂和形成

  (2)化学反应吸收能量或放出能量的决定原因: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能量的相对大小

  a.吸热反应:反应物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b.放热反应:反应物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的总能量

  (3)化学反应的一大特点:化学反应的过程中一直随着着能量变化,一般表现为热量变化

  训练:

  氢气在氧气中燃烧产生蓝色火焰,在反应中,破坏1molH-H键消耗的能量为Q1kJ,破坏1molO=O键消耗的能量为Q2kJ,形成1molH-O键释放的能量为Q3kJ。下列关系式中正确的是(B)

  A.2Q1+Q2>4Q3B.2Q1+Q2<4Q3

  C.Q1+Q2

  (4)容易见到的放热反应:

  A.所有燃烧反应;B.中和反应;C.大部分化合反应;D.活泼金属跟水或酸反应;

  E.物质的缓慢氧化

  (5)容易见到的吸热反应:

  A.大部分分解反应;

  氯化铵与八水合氢氧化钡的反应。

  (6)中和热:(重点)

  A.定义:稀的强酸与强碱发生中和反应生成1molH2O(液态)时所释放的热量。

  2、化学能与电能

  (1)原电池(重点)

  A.定义:

  B.工作原理:

  a.负极:失电子(化合价升高),发生氧化反应

  b.正极:得电子(化合价减少),发生还原反应

  C.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重要是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能形成原电池

  a.有两种活泼性不一样的金属或金属与非金属导体作电极

  b.电极均插入同一电解质溶液

  c.两电极相连(直接或间接)形成闭合回路

  D.原电池正、负极的判断:

  a.负极:电子流出的电极(较活泼的金属),金属化合价升高

  b.正极:电子流入的电极(较不活泼的金属、石墨等):元素化合价减少

  E.金属活泼性的判断:

  a.金属活动性顺序表

  b.原电池的负极(电子流出的电极,水平降低的电极)的金属更活泼;

  c.原电池的正极(电子流入的电极,水平不变或增加的电极,冒气泡的电极)为较不活泼金属

  F.原电池的电极反应:(难题)

  a.负极反应:X-ne=Xn-

  b.正极反应:溶液中的阳离子得电子的还原反应

  (2)原电池的设计:(难题)

  依据电池反应设计原电池:(三部分+导线)

  A.负极为失电子的金属(即化合价升高的物质)

  B.正极为比负极不活泼的金属或石墨

  C.电解质溶液含有反应中得电子的阳离子(即化合价减少的物质)

  (3)金属的电化学腐蚀

  A.不纯的金属(或合金)在电解质溶液中的腐蚀,重要形成了原电池,加快了金属腐蚀

  B.金属腐蚀的防护:

  a.改变金属内部组成结构,可以增强金属耐腐蚀的能力。如:不锈钢。

  b.在金属表面覆盖一层保护层,以断绝金属与外面物质接触,达到耐腐蚀的成效。(油脂、油漆、搪瓷、塑料、电镀金属、氧化成致密的氧化膜)

  c.电化学保护法:

  牺牲活泼金属保护法,外加电流保护法

  (4)进步中的化学电源

  A.干电池(锌锰电池)

  a.负极:Zn-2e-=Zn2+

  b.参与正极反应的是MnO2和NH4+

  B.充电电池

  a.铅蓄电池:

  铅蓄电池充电和放电的总化学方程式

  放电时电极反应:

  负极:Pb+SO42--2e-=PbSO4

  正极:PbO2+4H++SO42-+2e-=PbSO4+2H2O

  b.氢氧燃料电池:它是一种高效、不污染环境的发电装置。它的电极材料一般为活性电极,具备非常强的催化活性,如铂电极,活性炭电极等。

  总反应:2H2+O2=2H2O

  电极反应为(电解质溶液为KOH溶液)

  负极:2H2+4OH--4e-→4H2O

  正极:O2+2H2O+4e-→4OH-

  3、化学反应速率与限度

  (1)化学反应速率

  A.化学反应速率的定义:

  B.计算(重点)

  a.容易计算

  b.已知物质的量n的变化或者水平m的变化,转化成物质的量浓度c的变化后再求反应速率v

  c.化学反应速率之比=化学计量数之比,据此计算:

  已知反应方程和某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求另一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

  已知反应中各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之比或△C之比,求反应方程。

  d.比较不一样条件下同一反应的反应速率

  重要:找同一参照物,比较同一物质表示的速率(即把其他的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转化成同一物质表示的反应速率)

  (2)影响化学反应速率的原因(重点)

  A.决定化学反应速率的主要原因:反应物自己的性质(内因)

  B.外因:

  a.浓度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b.升高温度(任何反应,无论吸热还是放热),加快反应速率

  c.催化剂一般加快反应速率

  d.有气体参加的反应,增大压强,反应速率加快

  e.固体表面积越大,反应速率越快

  f.光、反应物的状况、溶剂等

  (3)化学反应的限度

  A.可逆反应的定义和特征

  B.绝大部分化学反应都有可逆性,只是不一样的化学反应的限度不一样;相同的化学反应,不一样的条件下其限度也会不一样

  a.化学反应限度的定义:

  肯定条件下,当一个可逆反应进行到正反应和逆反应的速率相等,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浓度不再改变,达到表面上静止的一种“平衡状况”,这种状况称为化学平衡状况,简称化学平衡,这就是可逆反应所能达到的限度。

  b.化学平衡的曲线:

  c.可逆反应达到平衡状况的标志:

  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浓度维持不变

  ↓

  正反应速率=逆反应速率

  ↓

  消耗A的速率=生成A的速率

  d.如何判断一个反应是不是达到平衡:

  (1)正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2)反应物与生成物浓度不再改变;

  (3)混合体系中各组分的水平分数不再发生变化;

  (4)条件变,反应所能达到的限度发生变化。

  化学平衡的特征:逆、等、动、定、变、同。

  

  例1、在密闭容器中充入SO2和18O2,在肯定条件下开始反应,在达到平衡时,18O存在于(D)

  A.只存在于氧气中

  B.只存在于O2和SO3中

  C.只存在于SO2和SO3中

  D.SO2、SO3、O2中都大概存在

  例2、下列各项中,可以说明2HIH2+I2已经达到平衡状况的是(BDE)

  A.单位时间内,生成nmolH2的同时生成nmolHI

  B.一个H—H键断裂的同时,有2个H—I键断裂

  C.温度和体积肯定时,容器内压强不再变化

  D.温度和体积肯定时,某一生成物浓度不再变化

  E.温度和体积肯定时,混合气体的颜色不再变化

  F.条件肯定,混合气体的平均相对分子水平不再变化

  化学平衡移动缘由:v正≠v逆

  v正>v逆正向v正.

  浓度:其他条件不变,增大反应物浓度或减小生成物浓度,正向移动反之

  压强:其他条件不变,对于反应前后气体,总体积发生变化的反应,增大压强,平衡向气体体积缩小的方向移动,反之…

  温度:其他条件不变,温度升高,平衡向吸热方向移动反之…

  催化剂:缩短到达平衡的时间,但平衡的移动无影响

  勒沙特列原理:假如改变影响化学平衡的一个条件,平衡将向着减弱这种改变的方向发生移动。

  1——原子半径

  (1)除第1周期外,其他周期元素(惰性气体元素除外)的原子半径随原子序数的递增而减小;

  (2)同一族的元素从上到下,随电子层数增多,原子半径增大。

  2——元素化合价

  (1)除第1周期外,同周期从左到右,元素正价由碱金属+1递增到+7,非金属元素负价由碳族-4递增到-1(氟无正价,氧无+6价,除外);1、章物质结构元素周期律

  1、原子结构:如:的质子数与水平数,中子数,电子数之间的关系

  2、元素周期表和周期律

  (1)元素周期表的结构

  A.周期序数=电子层数

  B.原子序数=质子数

  C.主族序数=最外层电子数=元素的正价数

  D.主族非金属元素的负化合价数=8-主族序数

  E.周期表结构

  (2)元素周期律(重点)

  A.元素的金属性和非金属性强弱的比较(难题)

  a.单质与水或酸反应置换氢的难易或与氢化合的难易及气态氢化物的稳定性

  b.价氧化物的水化物的碱性或酸性强弱

  c.单质的还原性或氧化性的强弱

  (注意:单质与相应离子的性质的变化规律相反)

  B.元素性质随周期和族的变化规律

  a.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金属性渐渐变弱

  b.同一周期,从左到右,元素的非金属性渐渐增强

  c.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的金属性渐渐增强

  d.同一主族,从上到下,元素的非金属性渐渐减弱

  C.3、周期元素的变化规律和碱金属族和卤族元素的变化规律(包括物理、化学性质)

  D.微粒半径大小的比较规律:

  a.原子与原子b.原子与其离子c.电子层结构相同的离子

  (3)元素周期律的应用(重难题)

  A.“位,构,性”三者之间的关系

  a.原子结构决定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地方

  b.原子结构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c.以地方推断原子结构和元素性质

  B.预测新元素及其性质

  3、化学键(重点)

  (1)离子键:

  A.有关定义:

  B.离子化合物:大部分盐、强碱、典型金属氧化物

  C.离子化合物形成过程的电子式的表示(难题)

  (AB,A2B,AB2,NaOH,Na2O2,NH4Cl,O22-,NH4+)

  (2)共价键:

  A.有关定义:

  B.共价化合物:只有非金属的化合物(除去铵盐)

  C.共价化合物形成过程的电子式的表示(难题)

  (NH3,CH4,CO2,HClO,H2O2)

  D极性键与非极性键

  (3)化学键的定义和化学反应的本质:

 
标签: 高二
 
更多>智慧教育相关文章
考试报名
推荐图文
推荐智慧教育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学知猫-成人高考,自学考试,会计职称,中小学教育培训